首頁 館藏資料查詢 > 詳細資料
借閱次數:


我們的島2004

  • 點閱:653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4.走過工業區開發與生態保育的保衛戰後,台南七股黑面琵鷺的渡冬區總算在2002年11月正式公告為保護區,黑面琵鷺的魅力吸引無數的遊客來到七股,也帶動地方觀光產業的發展,但是對黑面琵鷺保護區所在地的十份村民來說,這些遊客像是過路財神,對村民並沒有直接的幫助,十份村長於是開始打造生態村,準備將財神迎進門。 在有限的經費下,集合村民的想像與創意,生態村的營造凝聚了村民的向心力,也編織一個未來的夢。在海邊,一群年輕人撿拾海邊的漂流木,將廢棄物再利用,作為生態村硬體建設的材料。在黑面琵鷺重要棲息環境的東魚塭,生態村的解說員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潮溝水文調查的工作。在遊客服務中心,義工們將利用漂流木以及具有漁村特色的蚵殼,搭建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涼亭,他們共同的夢想是希望在這塊土地上活的更好,後代子孫也能永久在這裡安身立命。 十份黑琵生態村的營造,是地方意識到生態保育所帶來的價值,然而生態村要怎麼做?生態村的內涵是什麼?打造HAPPY生態村的計劃正在起步。
 
7.今年元宵節,高雄愛河璀璨登場,佇立在河面上的主燈,像是一個魔法水晶球,魔力四射吸引人潮,繽紛亮麗的背後,隱藏著二十五年的整治歷史,她的前世與今生,就如同一場歷經波折的愛情故事…… 夜裡的愛河,除了河畔的燈光迷人,在河面上來回穿梭的愛之船,也為愛河增添幾分浪漫的色彩,以前大家習慣從陸地上看愛河,現在可以從河中欣賞熟悉的城市,其實在愛河航行,是許多老高雄人的共同記憶,因為愛河以前曾經是一條運河,早在日據時代 ,高雄港開港之後,日本人為了工業運輸,就把愛河河道竣深縮窄,好讓輪船行走,光復初期有許多木材場與磚窯場,沿著愛河中設置,利用愛河運送原料與成品,許多聚落因愛河而興起,早期高雄鹽埕區的居民還曾經引愛河的水來曬鹽,靠著愛河的河水 ,養活了好幾代人,不過這條貫穿高雄市的生命之河,最後變成都市發展下的排水溝。 在高雄市有一半以上的居民,沿著愛河居住,約七十二萬人的生活廢水,全部直接排入愛河,家庭廢水是愛河主要的污染源,另外三成則是工廠廢水,最後「髒臭」成為愛河的代名詞,讓人不敢親近的愛河河畔,成為都市中藏污納垢的角落,流鶯、色情依附著愛河生存,在文化上愛河被污名化,在生態上愛河被宣告死亡。民國六十八年高雄市政府,採取污水截流的方式,開始著手整治愛河,這場漫長的死水復活戰役,打了二十五年,在愛河的支流上,高雄市政府設立了十一污水截流站,並且開始興建污水下水道系統,現在高雄市的家庭接管率已經到達30%,在花費一百六十四億代價之後,愛河改頭換面,亮麗登場。 現在愛河下游,多了優雅的咖啡座、綠地公園,民眾可以在這裡喝咖啡、 散步 談天,河中魚兒悠游、 風帆點點,就連建商也相中了愛河河畔,興建高級河岸住宅,但是光鮮亮麗的愛河,背後卻隱藏著生態變貌的代價。 愛河流域內,每日大約有50萬噸的廢水,被截流送進污水處理廠,再直接排入海洋。這樣一來,流入愛河的淡水減少了,海水感潮帶就往上游移動,幾乎成為一條海水河,河水變海水不只生態大搬風,未來還隱藏著海水入侵地下水與土地鹽化的隱憂,為了解決河川整治的疏漏,目前高雄市政府準備每年以200萬元,向農田水利會400萬噸的水,來補助愛河來維護水質,為了讓這條河還清,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至今還沒有結束。 熱鬧的燈會閉幕了,當燈光熄滅人潮散去,愛河如往常一般,靜靜的在城市中,其實愛河一直都在,只是她的面貌隨著人們對待她的方式而改變,一條河究竟可以有幾種面貌,下一次愛河又將用什麼姿態登場。
 8.
民國三十一年,日本鍾淵曹達株式會社強租民地,在這裡興建鹼氯工廠,生產固鹼、鹽酸以及液氯,這裡也是日本海軍製造毒氣的基地。光復後政府派員修復,民國四十年更名為台灣鹼業股份有限公司安順廠,鹼是工業基礎原料,氯則應用於塑化業,當時的化工業好比現在的電子業,是當紅的炸子雞,台鹼又是早期台灣唯一的鹼氯工廠,那是台鹼安順廠的黃金時代,廠內員工的待遇高、福利好,是人人欽羨的工作。住在安順廠鄰近鹿耳、顯宮兩里的居民,有許多人在廠內工作,老一輩的大部分都有在裡頭打零工的經驗,連小孩子都來這裡洗水銀,賺取零用錢。民國五十八年,台鹼安順廠興建東亞最大的五氯酚工廠,開始生產農藥,產品主要外銷日本。
民國七十一年,台鹼安順廠因為經濟因素關廠,隔年,併入中石化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中石化民營化。四十年的營運期間,製程產生的廢棄物包含汞及戴奧辛都沒有妥善處理,曾經發生廢水排放到四草地區,造成當地養殖業者的損失,廠區周圍的魚塭也曾經受到影響,在廠內的員工已經有職業傷害的情形。
民國七十七年,台南市環保局成立,開始督導中石化公司,包括地下水處理、五氯酚工廠廠區表土移除,大部分的工作侷限在廠區內。六年前,黃煥彰老師看到中石化安順廠南邊的棄土區都是單一植物,直覺認為這塊土地有問題,於是開始做田野調查,也一步一步拼湊出台鹼安順廠的污染地圖。
在環保署的採樣中,安順廠對面的草叢區與原本是廠區,現在已經徵收為道路使用的二等九號道路,三十個採樣點裡,戴奧辛超過管制標準的高達七成,汞則有三成三超過標準,最高的戴奧辛含量高達979000pg-TEQ/g,汞含量亦高達91ppm,戴奧辛管制標準為1000Pg-TEQ/g,汞管制標準20 ppm。
民國七十一年,台灣省水防治所捕捉水池中的魚進行分析,85%的魚汞含量超出食用標準,各單位已經在做底泥的清除工作,並且嚴禁居民捕撈,這份密件因為台鹼關廠而石沉大海。二十年來,十幾位民眾靠這水池生活,捕撈魚蝦販售,一部份自己食用,當地居民成為最大受害者。
民國九十年,環保署針對焚化爐附近居民是否受到戴奧辛影響於是委託學術單位來研究,意外發現鹿耳、顯宮兩里居民,血液中戴奧辛濃度明顯偏高,最高的達到154皮克,居全台之冠,因此懷疑是中石化安順廠的污染所致,於是環保署與衛生署共同委託,成功大學微量毒物研究中心進行研究。
九十二年年底,研究結果出爐,數據再度讓人震驚,五十四位民眾的檢測數據,血液中戴奧辛濃度平均值高達81.5pg,是全國平均值的四倍,最高的是202pg,再次打破之前的紀錄,研究也證實了,居民血液中的戴奧辛濃度偏高,與食用水池中的海鮮有正相關。當地癌症死亡率高於台南市平均值,但是因為樣本數太少,無法證明居民罹患癌症是因為戴奧辛,只能說,戴奧辛只是其中的因子之一。
現在,對當地的健康照護才剛啟動。學者認為,長期的研究可以作為健康照顧的依據,然而,受限於經費,目前並沒有打算繼續做,環保署今年會補助地方做汞的研究,而職管國民健康的衛生署目前還沒有收到汞的資料,還沒評估是否要補助地方來做。居民已經對中石化提出告訴,要求賠償十億元,污染的舉證工作,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來支持,政府是否有責任來協助釐清?
民國九十二年九月,監察院糾正經濟部,因為它是污染行為人、國營事業主管機關、土地產權、股權所有人等多重身分,卻讓安順廠的污染任意擴大,污染環境也嚴重影響居民健康,行事消極怠慢,又推諉卸責。台鹼時代為國庫賺進不少的費用,民國八十三年中石化民營化,中石釋股的過程中,為國庫賺進160億,最近中油將持有中石化11%的股權,全部拋售,監察委員認為,從公司整併的角度,是由中石化負責沒錯,如果從政府的角度,政府是延續的,也是一體的,政府存在的意義是照顧老百姓,行政院應籌組跨部會單位來協助,不應置身事外。
台鹼四十年的風華歲月,是奠基在污染土地的基礎上,台灣的經濟奇蹟犧牲掉多少淨土。台鹼安順廠污染擴散的情形如何?政府即將展開調查,但是如果涉及沿海養殖業者的生計,政府是否有執行到底的決心?我們都是時代的過客,要留給下一代怎麼樣的一塊土地? 
11.
在我們生活的週遭,可以看見各式各樣不同的樹木。每棵樹木有他不同的歷史與生命軌跡,樹木群集形成的森林更是大自然最珍貴的寶藏。過去人類總是以站在地上的角度去看樹,你是否也曾想過,換個角度,去看看樹上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爬上幾十公尺高的大樹頂,對於人類來說是極大的挑戰,不只因為必須要克服高度的恐懼,更因為上樹的技術限制。不論是徒手挑戰上樹,或是搭架子、使用爬樹釘,基本上都還是有高度的限制與安全上的疑慮,但是台灣目前有人引進了國際攀樹協會的攀樹方法,讓人與樹的距離更加接近。
 年齡50多歲,看起來卻還相當年輕的蘇俊郎,是台灣第一位到美國去學爬樹的人,當初偶然在雜誌上看到,一棵大樹屹立在兩座山中間,而樹上居然掛著一個爬樹的人,這樣的景象讓蘇俊郎大為訝異與感動,他花費上百萬到美國去學爬樹,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訓練終於成為國際攀樹協會的認證教練,去年他也把這套技術引進台灣來。這套攀樹的方法是透過專門設計的繩索及攀樹裝備,再繩子的一推一拉間上樹。而我們在樹下看,看到就靠著這麼一根繩子,將人吊在幾十公尺的半空中,實在是心驚膽跳。不過這一套爬樹技術,在國外已經行之有年,而且相當安全。
 爬上了大樹,樹上的世界充滿不同的驚喜,但是這套攀樹技術可不只讓一般人有機會上樹,對於與樹木、森林、昆蟲、鳥類相關的學術研究人員來說,也是一大契機,因為他們終於有機會擺脫過去望樹興嘆的遺憾。台灣大學森林系關秉宗副教授說,過去樹冠層在森林的研究領域中,可說是最後未知的黑洞,因為沒有人上得去,但透過這套攀樹技術,現在終於可以揭開神秘面紗,對於研究大有幫助。而這一套攀樹技術,在國外已經運用在巴拿馬雨林調查等研究計劃,國內學術界對於藉由這套技術來上樹,相當期待。
 攀樹技術引進台灣以來,得到愈來愈多認同,但人能夠上樹只是多了一種更靠近樹木的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擁抱大樹、親近自然的觀念。而當人更加親近樹木,就能發現,大樹身上蘊含了無限智慧。敞開心胸面對大自然,在大樹的懷抱中,體會謙卑的偉大,大樹就是最好的導師,大樹的智慧只要你用心傾聽,就能受益無窮。 
12.七二水災,中部地區剛開始救災,災難的原因未明,就已經有人把矛頭指向生態工法,災難與生態工法的關聯一下子成為媒體的焦點,也開啟一場生態工法的論戰。許多人將生態工法與傳統工法二元劃分,甚至彼此對立,這是既危險又錯誤的說法,更可能扼殺生態工法在台灣立地生根的機會,斷送台灣永續發展之路,非台灣人民之福。十九世紀末,混凝土誕生,從此廣泛地運用在各種工程之中,一百多年的研究與應用,奠基了水泥工法在工程界的地位,也發展出深厚的理論基礎。水泥在人類文明中有它的貢獻,卻也讓人的生活陷入水泥叢林之中,對環境造成無法回復的傷害。1938年,德國學者Seifert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整治的概念;1962年,H.T. Odum 提到生態工法一詞。至今,生態工法已成普世價值。什麼是生態工法?簡單的說,就是在需要做工程的地方,從規畫、設計到施工,以對生態環境衝擊最小的方式來進行。為了落實陳總統綠色矽島的競選承諾,公共工程委員會將生態工法列為政府公共工程的政策方向,由上而下,全面推動生態工法。土石流源頭整治是九二一重建委員會在災區推動的生態工法,究竟成效如何?對於生態工法被批評的體無完膚,松鶴地區的居民覺得很不公平,至少打樁編柵在松鶴有發揮功能,沒有崩落或發生土石流的情形,發生土石流是在松鶴一溪、二溪,上面都是林務局的林班地,有森林覆蓋,並沒有人為的開墾。從東勢鎮長、古坑鄉公所等許多地方跳出來聲援生態工法,生態工法執行的成效究竟如何?已經不言而喻。生態工法是因地制宜,沒有一定的材料與方式,對用水泥設計的工程人員來說,這等於是一場革命。一百多年的研究讓鋼筋混凝土有一套計算的理論基礎。而生態工法所運用的多元材質才剛在起步階段,必須投入更多的研究,但工程設計的背景理論是一致的,只是運用的材質不同。水泥並不適合台灣每塊土地,以南投山區來說,道路旁隨處可見水泥擋土牆,在國姓鄉北港村,就整排垮下,村長認為,水泥排水孔會堵住,排水效果差,遇到大雨,有時候就會垮下,如果石籠,排水功能好,又穩固。生態工法不代表反水泥,水泥也是生態工法的一種材質。站在永續發展的基礎上,每個人都支持生態工法,這也是必然的趨勢,在指出問題之外,更應該思考如何讓生態工法立地生根。生態工法運用的情況為何?有什麼還要再努力的方向?各單位執行時有沒有為生態工法而生態工法?或者是聲稱生態工法卻看不出有生態的考量。在各種似是而非的諸多論述中,期望透過實例的探討與學者的分析,還原生態工法真實的面貌。
14.七二水災的豪雨,讓許多台灣山區又發生了滾滾土石流。地質學者評估,九二一過後山區累積的大量鬆動土石,讓台灣在未來的十五年內,都必須面對土石流的威脅。除了提心吊膽,撤退家園,我們還能做些什麼?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在這次七二水災中最高對八十一鄉鎮發布了土石流警報,根據的除了各地累積的雨量,另外就是他們所建立的土石流觀測系統。目前在台灣的北、中、南、東,水保局一共建了十個危險土石流觀測站,透過即時影像的傳輸,可以讓中央迅速掌握各地方山區的狀況。不過這套土石流觀測系統,卻也讓不少居民產生錯誤的倚賴心態,覺得有了監測器,等到警報響起時才是危險需要逃離的時刻。究竟目前的土石流觀測系統如何運作?實際執行的落差又在哪?土石流的災害要如何預測或預警,台灣能不能建立一套有效的土石流警報措施?
20.盛夏,正是睡蓮綻放的季節。台北縣三芝鄉的一大片蓮花田,池中蓮花朵朵盛開,蓮花田的主人阿石伯忙著採收蓮花。蓮葉下,是另一個熱鬧的世界,七、八月是台北赤蛙的繁殖期。多年來台北赤蛙與阿石伯一起仰賴這片蓮花田維生,也激盪出一段產業與生態保育共存的動人故事。1908年,美國博物學者在八里發現一種體型瘦長的赤蛙,身長不到四公分,綠色的背,體側兩條金黃色的滾邊,牠的叫聲不像一般青蛙響亮,反而像蟲叫一樣細小,學者將牠命名為台北赤蛙。過去台北赤蛙廣泛分佈在台灣西部低海拔的溼地中,但是近十年來,農藥的使用與建設開發,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台北赤蛙本來帶狀的分佈縮小到只剩下四個棲息點:台北三芝、石門;桃園龍潭、楊梅;台南官田;屏東內埔、萬巒。點狀的分佈對台北赤蛙來講是相當危險的,因為不僅面臨基因的同質化,一旦環境遭遇重大變化,台北赤蛙更有可能完全消失。台北市立動物園的林華慶組長意識到台北赤蛙的危機,在西元2000年完成台北赤蛙的調查研究後,發現三芝阿石伯的蓮花田是台北赤蛙重要的棲地,因此積極與地主阿石伯溝通,希望他能夠不要在他的蓮花田中使用農藥。但是種蓮花種了25年的阿石伯,根本無法理解這群保育專家的想法,阿石伯認為,不噴農藥怎麼行,萬一蓮葉被蟲子吃光,他的蓮花無法順利成長,收入不就泡湯了。有好幾個月,阿石伯完全不理會動物園林華慶組長,對於他們的建議更是充耳不聞。有人建議,動物園乾脆把那塊地租下來,不就解決了台北赤蛙的危機,但林華慶認為,這不是解決的辦法。他要走出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育是對立的這個死胡同,打破產業與保育二元對立。正當陷入膠著時,專門輔導農民從事有機耕作的慈心基金會,加入了這個赤蛙保育計畫。慈心基金會承諾,只要阿石伯不繼續使用農藥,就答應在賣場內販賣阿石伯的蓮花。阿石伯原本半信半疑,但親自到慈心的賣場走一遭,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人支持不用農藥的有機生產。慈心基金會在賣場內貼出了大大的「買蓮花救赤蛙」的牌子,台北赤蛙的保育故事吸引許多人認同,大家願意花錢買不用農藥,但是花朵小一點的蓮花,挽救台北赤蛙的生存空間。這一段曲折的台北赤蛙保育計畫進行了四年,今年阿石伯蓮花田裡的台北赤蛙數量明顯增加,阿石伯也沒有因為停用農藥,讓賣花的收入減少。誰說經濟與保育一定得站在天平的兩端,阿石伯的蓮花田見證了,只要有心,人與環境及其他生物,可以和諧地共存共利。
21. 
「搬家」,是很多人都有的經驗,不管是什麼理由,這過程總是大費周章,得花時間構思,於是搬家公司應運而生,專業的搬家公司還會幫您把貴重物品一一標示,小心輕放。當我看到幫「台灣招潮蟹搬家」的訊息時,腦中閃過幾個問號?爲什麼要搬?這樣的遷移過程在生態史上是否曾出現過?可不可以搬?以及該怎麼搬?循線找到了設計這個活動的中研院動物所,了解他們的構想。也試圖尋找對於搬家事件的各種聲音。動物真的能跟人類一樣搬遷而安然無恙?到底這樣的活動設計背後又隱含著什麼樣的意義?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