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館藏資料查詢 > 詳細資料
借閱次數:


我們的島 濁水溪系列

  • 點閱:1106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1. 尋找生命的發祥地] 「初十日,渡虎尾溪西螺溪,溪廣二三里,平沙可行;車過無軌跡,亦似鐵板沙。但沙水皆黑色,以台灣山色皆黑土故也。水三十里,到東螺溪,與西螺溪廣正等,而水深湍急過之。轅中牛懼溺,臥而浮,番兒十餘,扶輪以濟,不溺者幾矣。」這是1697年4月,郁永河自台南北上淡水採硫,在橫渡濁水溪時,面對險峻浪濤,在「裨海紀遊」一書中記錄的場景。這條鐵黑色的大河,就是滋養台灣島生命千百年,承載著世世代代島民記憶的濁水溪。曾幾何時,濁水溪的容顏改變了!昔日郁永河所渡海般壯闊的大河正在萎頓,生養島民的「生命之河」,為什麼哭泣?本集報導這條「生命之河」,在百年大震後的地貌,與環境人文的變遷。 [2. 當溪水不再流(武界部落失去的濁水溪)] 1930年代,日本人興建了一條長達十三公里半的隧道,攔截武界部落濁水溪的水,造就了日月潭,卻留給武界沉沉的泥沙。六十年後,濁水溪溪水依舊奔流,但武界人說:「我們已經失去了濁水溪,倒是多了一座『武界土壩』」。民國89年(西元2000年),台電新的引水計劃在武界動工,武界會不會又多出一座「栗栖土壩」呢?武界人很憂心,萬一溪水不再流,他們連老家也回不去了......。 [3. 大樹的流金歲月] 1930年代,日本人興建了一條長達十三公里半的隧道,攔截武界部落濁水溪的水,造就了日月潭,卻留給武界沉沉的泥沙。六十年後,濁水溪溪水依舊奔流,但武界人說:「我們已經失去了濁水溪,倒是多了一座『武界土壩』」。民國89年(西元2000年),台電新的引水計劃在武界動工,武界會不會又多出一座「栗栖土壩」呢?武界人很憂心,萬一溪水不再流,他們連老家也回不去了......。[ 4. 困在山上下不來(六一一地震的丹大林區) ]「我們的島」開播以來,走遍島上每一個角落,記錄台灣的土地,為世代島民留住百年見證,上山下海完成任務。為了拍攝林班工人的生活,我們在民國89年6月8日,冒險進入台灣的綠色心臟---中央山脈的丹大林區。但是,611地震使我們受困了!在海拔2400公尺的山區,我們被大自然圍困了。經過一個禮拜的等待,我們決定和林班工人一起,從丹大林道徒步下山;這次,我們乾脆用鏡頭來記錄自己。[5. 變形山水]─在子孫的土地上(潭南林相死亡記錄) 日月潭南方的部落潭南,族人百年來賴以為生的森林,歷經日人與國民政府來台後的無限制砍伐,五十年裡,森林變成檳榔樹與滿山攀爬的龍鬚菜。變形的山林,在九二一之後,成了光禿破碎的土坡!昔日族人的「生命之泉」好蘭溪,也在不經意的當頭乾枯了!一部潭南產業發展史,也是一頁台灣林相死亡記錄,更是台灣環境的縮影。 [6. 布農] 信義鄉雙龍村,一個布農族的部落,百年來布農族的祖先,翻過中央山脈、沿著濁水溪,定居在信義鄉。順著河由水里鄉進入民和、地利到雙龍,驅車沿街雙龍村,可以感受到雙龍村仍試圖保存著布農族的傳統文化。谷獻榮,是長老教會長老、村子裡青少年的教官、六個孩子的父親。幾年前,他從都市回到村子裡,即一直不斷探尋著自己文化的根,甚至落實在日常生活裡。他汲取自然的木與石,雕刻、堆砌著祖先的神話與傳說,告訴自己的下一代,關於祖先的故事。[ 7. 尋根(布農II)] 早上8:00,雙龍國小的校門口昇起了白煙,布農族小朋友高亢清脆的歌聲,從教室裡傳出來,揭示著畢業典禮已經開始。一早,村子裡的老人、家長、小孩,全都聚集在這所學校。老人們穿著傳統服裝坐在台階上,聊著傳統、哼著族裡的歌謠,為的是能在畢業典禮時,將古老的傳統傳承下去。村裡的米牧師說,小時候他時常跟父親上山整理老家,以前總不以為意,沒想到在父親的堅持下,一直整理了15年之久,直至父親臨終,仍然叮囑著要整理老家。終於在一位平地老師的推動下,帶著小學生定期回到山上老家尋根,成了村裡的大事。不過,921地震後,回老家的路已殘破不堪,而且路途充滿危險;回山上尋根的事,仍然被討論著....。[ 9. 回到森林找頭路 ]過去,原住民在森林裡自給自足,游耕焚墾,打獵營生。但後來有另外一批人來了,獵區變成了林場,狩獵民族變成了逐林木而居的遊牧民族;如今,伐木的歲月過去,伐林變成了「造」林。這一群人,從南方的屏東霧台出發,他們在試著在平地人建構的整齊森林間,尋找過去族人奔馳的狂野山林......。 [10. 山村一日] 中寮鄉和興村,這個位於南投山區的小村落,在經過地震重創之後,驚覺到他們所面臨的,不只是漫長的重建工作,更是農產品的沒落,與WTO迫在眉睫的衝擊。他們喊出「檳榔變綠林」口號,成為台灣第一個有自發性造林企圖的農村。在工業發展下被遺棄的農業,以及在經濟成長中被犧牲的土地,都能夠重獲生機嗎?山村的一天,有人快樂,有人悲傷;有人靜默不語,有人充滿希望。 [11. 輕輕清水溝]─小溪流大建設 南投縣鹿谷鄉「榮生會」,是台灣第一個民間河川保育團體,已在清水溝溪進行保育工作十多年。「榮生會」過去一直守護清水溝溪免於毒魚、電魚的破壞,並藉由宣導性質的各種活動,維護溪流的生態環境。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毒魚、電魚的行為,雖然少了很多,但是河川防洪整治工程的不斷進行,卻是清水溝溪河川棲地被破壞的一大危機!更改變了人跟河川親近的方式與機會。輕微如清水溝溪,絕對不堪水溝化的河川整治方式。我們是否應用更謹慎的態度,來聯繫河川與人的關係? [12. 何處撒網補魚去] 捕魚祭對阿美族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傳統。花蓮壽豐鄉水璉村的阿美族人,因為海岸被劃為海岸魚業資源保護區,得以在這片未被污染的海域捕魚。但是,吉安鄉的聯合捕魚祭,卻淪落到在河邊圈起人工水塘,由鄉公所出錢購買吳郭魚,來舉辦捕魚祭!由於河川的污染,導致魚業資源的枯竭,以往族人記憶中的捕魚祭已不再。加上捕魚祭的觀光化,族人如何面對變調的捕魚祭?[13. 回到祖先的地方] 民國89年8月中旬,花蓮奇美部落的青年與孩子,都回到了部落,參與部落年齡階級的青年會,所舉辦的文化營。這一次,部落的年輕人有個夢想要達成---他們想帶著部落的孩子跟隨著老人,回到祖先的起源地---Lakasan去立碑。這個活動目的,是追溯祖先的起源,並且讓部落的孩子在祖先的山林中,體驗對土地的情感,並學習如何在山林間生活。這群奇美部落的族人,如何教導部落的孩子有關祖先在土地上生活的智慧呢?本集有深入的紀錄報導。 [14. 窗外風景] 921地震後,透過媒體,我們看到了災區碎裂、殘破、悲慘的景象!中部地區的環境,被地牛翻動過後面目全非。但是一年過去了,災民經歷了總統大選、春節、中秋節,他們如何適應?而這適應過程當中的心情點滴又是如何?本片藉由一個南投縣竹山鎮的扁友村,做一個長期而深入的關注。看災民在總統大選前後,對政治人物與救災政策的態度;看災民在面對該是大團圓的春節,卻連房子也沒有、親人也沒法到齊的落寞心情。我們也看看災民,如何適應新的社區結構與鄰里關係;發掘災民如何在失去家屋之後,聚在一起找樂子、集體麻醉災難記憶,以忘卻痛苦......。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