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館藏資料查詢 > 詳細資料
借閱次數:


我們的島 大甲溪系列

  • 點閱:1083
  • 評分:1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5)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1)
  • 引用(0)

第一集
提起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若說起國寶魚的家--大甲溪,或許大家反而感到陌生。但是,對台中地區兩百多萬人來說,大甲溪不只是地圖上的一個代名詞,更是他們朝夕賴以為生的重要命脈。不論是史前人類、平埔原住民或是早年的泰雅和當代的漢人,數千年來,無一不是依侍著大甲溪而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也因此,這條旺盛豐厚的大甲溪,被東勢人喻為「母親的河流」!源自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兩大水系,在梨山地區的清泉橋會流而成的大甲溪,由東向西流經台中地區,從清水鎮高美村注入台灣海峽,全長約140公里的大甲溪,雖稱不上是台灣最大的河川,但絕對是近半世紀以來影響台灣最鉅的溪流。大甲溪由於水量充沛、水質清澈、沿岸土地資源豐厚且多樣,早在日據時代便是當局極欲開發的重點,一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才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利用,從德基到谷關之間,短短六十公里就因有六座水庫和多座水壩、電廠而聞名國際。從防洪、灌溉、發電、給水到觀光,無一不是大甲溪對中台灣實質的奉獻。只是,人們在掠奪大甲溪資源、享受經濟甜果的同時,卻無視於在母親身上所造成的無情瘡疤,而921地震後,大甲溪的情況更是雪上添霜!人類對於大甲溪的利用好像飲鴆止渴般,從漁類資源的採擷、沿岸農地的開墾、水資源的利用到河床的侵佔,我們用盡了母親身上的每一吋肌膚和血肉,但是我們為大甲溪做了些什麼?這條所謂「母親的河」是否還有未來?身為河流的子民又該如何拼湊母親的容貌?我們將透過鏡頭為您掀開大甲溪的黑色面紗,帶您去追溯大甲溪的方向!
第二集
921地震後,中台灣的地貌面目全非。沿著大甲溪興建的中橫公路,路況毀損嚴重,谷關段的工程人員,在落石如雨下的情況,每天日夜不停地趕工。梨山地區的居民,平常即仰賴中橫輸運蔬果。路不通,對梨山村以及天祥一帶仰賴觀光產業維生的居民而言,影響甚鉅。面臨時代的變遷,與土地政策的改變,譚伯伯回憶起四十二年前開路的過程......。本片即以谷關路段搶修的情形,與梨山村村民反覆觀照,再進一步探討山區公路對台灣環境的影響。四十幾年前,國民政府還懷抱著「反攻復國」的意識形態下,決定開發中橫公路。時隔四十年,反攻大陸的美夢還沒實現,中橫這條路,卻進駐了越來越多的居民與各項工程。隨著中橫開路的隊伍,在沿線落戶的榮民,據地在此開墾果園,將荒野變成良田後,面對這片自己徒手開發出來的土地,榮民的心情,充滿了矛盾與掙扎。中橫的開發到底是誰得利?根據公路局民國84年至88年谷關工務段(不包括921地震)的修復經費顯示,其修復經費已超出當年中橫公路興建時的總建設經費。據公路局估計,921地震後,修復經費約51億!政府承諾要在民國100年前完成全國高速公路網,但是,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路嗎?
第三集
  本單元延伸上集中橫公路開發的問題,探討中橫存在的價值。四十幾年前,在當時國民政府還懷抱著「反攻復國」的意識形態下,為了連貫東西交通,決定開發中橫公路。時隔四十年,反攻大陸的美夢還沒實現,中橫這條路,卻進駐了越來越多的居民與各項工程。有人說,921地震之所以會在中橫造成這麼大傷害,是因為當年榮民開路時,以炸山的方式硬生生將山腹切開。而這批隨著中橫開路的隊伍在沿線落戶的榮民,據地在此開墾果園,將荒野變成良田後,退輔會又依據農地放領政策,只發給五分到七分半地的土地所有權狀,面對這片自己徒手開發出來的土地,榮民的心情充滿了矛盾與掙扎。中橫的開發到底是誰得利?根據公路局民國84年至88年谷關工務段(不包括921地震)的修復經費顯示,其修復經費已超出當年中橫公路興建時的總建設經費。據公路局估計,921地震後,修復經費約51億。政府在民國78年時即承諾要在民國100年前完成全國高速公路網,但是,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路嗎?
第四集
  流動的水聚成了河流,綿延的河潤澤了生命,有限的水源,要滿足無限的慾望,人與河流的距離越來越遠,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越來越深,原是一條充滿浪漫與記憶的大甲溪,現在卻充滿了怨忿與無奈。為了多數人使用的方便,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大甲溪從上游起,建起了一座座水壩,或為發電,或為飲水,然而在水壩興建的榮光背後,少數人的生活,卻因為水壩,有了不同的面貌;原本魚蝦跳躍的大甲溪,只剩乾枯的河道;人無水不能生,但是不是有別種的利用方式?我們在大甲溪沿岸的白冷圳找到答案。這條因殖民政府為了發展糖業,所修建的圳道,其興建的原因是當時日治政府選中氣候土質優良的新社河階台地,做為蔗苗培育區,但台地的地形受高度限制,水源嚴重不足,因此總督府派遣工程技師,在大甲溪沿岸,利用山勢高低落差產生的壓力,修築了白冷圳,讓幾座山外的大甲溪水,翻山越嶺以灌溉蔗苗,悠悠流過七十年歲月,白冷圳反映了人與自然的依存關係,依水而生、順勢而為生命才能久遠,地震坍塌的土石,並未中斷白冷圳源源不絕的生命力,三個月後,白冷圳又再度煥發出閃亮蒼勁的顏色,但大甲溪卻找不回流動的生機。面對斷了流的大甲溪,或許我們應該回過頭,重新思考人類應該要往那裡走的決策,生產的本身固然造就了豐足的物質生活,但人的生活要什不一定是高科技可以滿足的,在今天的社會狀況下,如果我們還貧窮的話,往往不是因為物資沒有,而是因為欲望。
第五集
過去,對於水資源的管理,興建大大小小的水壩是我們慣有的解決方式,為了合理水壩的正當性,相關單位總是宣稱可以為地方帶來好處,來消弭當地居民的反對,強化非當地居民對水壩的認同,然而,經過這數十年,當初的說法在住民的眼中卻成為了謊言;梨山的佳陽部落,早期定居在大甲溪岸的台地上,因為德基水庫的興建,家園被迫遷移至台八線旁的新地點,他們稱之為新佳陽部落,政府雖然為這些居民們興建了水泥平房式的國民住宅,但是這塊土地並沒有讓居民從此安居,因為梨山地層的滑動,原本美意興建的房舍,出現龜裂移位的現象,921大地震,更加重原有的創傷世居在此的泰雅族人,除了無奈的配合,還是只有配合。 然而,佳陽部落的故事,只是大梨山地區居民與德基水庫興建衝突的縮影,位了延續水庫的壽命,政府在大梨山地區實施土地利用管制,住民犧牲了土地,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但是,當年政府向居民宣稱的種種好處,卻一樣也沒有利澤到住民的身上;不僅是上游的大梨山地區,下游的石岡水壩,當地居民也同樣為了水源保護與土地利用的問題,一直不斷地與相關單位協商抗爭,至今仍為找到滿意的解決之道。除了美夢的幻滅,水壩的興建,更伴隨著安全上的疑慮,以往,工程人員總是強調工程的堅固,但921地震之後,我們看到許多水壩水庫都發生大大小小的安全問題,最明顯的莫過於斷裂的石岡壩,慶幸的是,石岡壩本身攔蓄的水量並不十分大,並未引起二度災害,而位居大甲溪中上游的水庫,在這次震災中雖未發現立即的傷害,但其安全性值得關切,特別是號稱亞洲第一大壩的德基水庫,一旦發生同樣的問題,後果將不堪設想。長期以來,我們在大甲溪流域過度的開發與利用,也許有一天,斷裂的不只是水庫壩堤,而是大甲溪的生命,以及我們的生存。從石岡壩的例子,未來對於水庫的興建及水資源的管理,我們必須更將謹慎。
第六集
二月下旬,落在九二一災區的春雨,猛暴地沖刷在地震時受損的山丘崖壁,土石隨著遽雨,滾滾流向山腰下災民好不容易胼手胝足重建的家園。二十五日那天清晨,緩緩下滑的土石一寸寸掩蓋了埔里果子林的鍾木生老先生才建好一個月的鐵皮屋,眼睜睜看著自己晚年的寄望淹沒在滾滾黃流中,八十五歲的老人老淚縱橫的臉無助的吶喊,請政府替我想想辦法!但是已經半年了,沒有人來告訴他,他的家園已經不適合再居住。九二一地震,人與自然同受震盪,但是災後重建政府的眼光專注在財產生命損失補償,大自然的傷害並不被重視。在災區的山林裡,因為地震鬆動的土石,每逢颳風下雨,隱然可見的危機,當地居民以他們長年與山相處的經驗而憂心忡忡,但相關單位的調查報告卻遲遲未見出爐,從一個月二個月到半年,而半年過去了,沒有預防措施前雨季就來了。面對再度流離失所的居民,土石流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答案就寫在居民無奈的淚水間。
第七集
  已經七十幾歲的林淵霖先生是台灣光復後投入櫻花鉤吻鮭研究的第一人。民國35年,林淵霖從日本友人口中得知大甲溪上游有天然紀念物的存在,一股大自然的吸引力,林淵霖不但親自去見證了鱒魚之美,更投入了數十年的光陰協助日本學者研究莎拉茂鱒。櫻花鉤吻鮭這個名字,對林淵霖而言,代表的是瀕臨絕跡的現在;莎拉茂鱒,則是對於美好過去的懷念,在林淵霖心中,一直保存著那塊屬於莎拉茂鱒的人間天堂,那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土地,對於短短五十年間就在台灣幾近滅絕的莎拉茂鱒,老先生說,我的鱒魚朋友,對不起。
第八集
  文明總是發源於流域,,但河流也總是遭到文明無情的蹂躪。魚蝦漸稀,河水漸濁。大甲溪流域的生態破壞,並非是無聲無息,獨自安靜的混濁凋零。水中生物更不是憑空消失,沒有原因。走近大甲溪,看見河中有魚,河中仍有魚,只是岸上的人,看不到魚的眼淚,聽不到牠們的嗚咽嘆息。 日據時代,對河川的保護極其嚴密,一旦發現電魚、毒魚、炸魚的行為,必定鞭撻伺候。民國35年,台灣光復後,卻是河流淪陷的開始,魚蝦群飽嚐被電被毒的滋味。這樣的'人道待遇',雖然不致使水中生物走向滅絕,卻反應了這塊土地上人民對保育觀念的認知。 民國60年,石岡、谷關、天輪、德基、青山五座大型水壩陸續完成,大甲溪的河川生態進入另一個輪迴的浩劫。水壩改變了河川棲地,減少的不只是魚的數量,而是魚的種類,究竟是誰付予人類這樣的權利,決定其它物種的生存與滅亡。 大甲溪流域中,已知絕種的魚類有香魚、蓋斑鬥魚,瀕臨絕種的魚類有櫻花鉤吻鮭、白鰻、鱸鰻、台灣迴、埔里中華爬岩鰍..等。下一個絕跡的會是誰,又將是誰來決定。 背坐水涯,夢想河的上游有不朽的智慧與愛,那是對生命的尊重,對大地的感激。水中無魚,我們當羞愧汗顏,自食苦果,水中仍有魚,我們當節用惜福,還給牠們一條不再絕望的大甲溪。
第九集
「勒嗨漾」是大甲溪上游泰雅部落對於土地的呼喚,隨著昔日梨山水果黃金十年的風光,當地的族人從原始的茅草屋大躍進入現代化的華樓,結實纍纍的果樹除了帶來令人目炫的財富,也切割了梨山泰雅人和勒嗨漾的臍帶;原本被視為族群生命的勒嗨漾,如今卻是新台幣的代名詞。隨著進口水果的開放及可預見的WTO的衝擊,年輕人在勒嗨漾上找不到新台幣的方向,老一輩開始懷念只有地瓜和小米的勒嗨漾,而數十年來無私地創造地利、默默為泰雅人守候的勒嗨漾,是否已尋覓出她明日的方向?
第十集
  松柏村,民國四十九年中橫開通後,退輔會為了安置退除役軍官,在路的兩側從事農墾工作的第一個村莊。經過朋友引介,王金聲帶著妻子與小孩來到梨山,領了退輔會給的二甲地,開始拿起鋤頭在山坡地上種下了一株株價錢如金的蘋果樹,期待更美好的生活。但是,對王金聲之妻來說,來到山上,面對新的生活雖然沒有面對山下無米之虞來得可怕,不過帶著七個孩子,又要到果園工作,王媽媽咬著牙關還是將孩子養大,原以為孩子大了心中重擔可以放下了,沒想到,長期以來供應松柏村果園水源的福壽山農場,為了控制菜地不斷擴張,影響水土保持,中斷供給松柏村水源,望著沒有水源的果樹,王媽媽說:我一個女人家要到哪裡找水?
第十一集
  沒有水這件事,關係著松柏村的存亡。民國六十八年水果開放進口以後,原來有十八戶的松柏村,地利日漸枯竭,水果的經濟價值愈來愈低,使得願意留在山上工作的年輕人愈來愈少,現在住在松柏村的只剩下三戶不到十個人。不過,對在山上工作一段時間又回到山上的張文典來說,在山上工作反而更尊嚴更自在,所以帶著妻與兒子決定在山上生活。但是沒有水的危機,也開始動搖張文典,到底要開始改種蔬菜還是要另謀出路?不過,面對梨山層出不窮的逐水之爭,張文典也沒有時間尋求最後的答案。由於從水源地接水到松柏村,將近十公里的路程,光是水管就要花費將近二百萬元,而且得經常巡水,以防別人從中偷接水至其他土地,政府政策限制山坡地的開發,而鄉公所的水土工程又經常從中拿回扣,使得水土工程經常縮水,後續的維修又無人管理,張文典鄉公所的工程經常不了了之。張文典帶我們到他引水的水源地,又發現水管被偷接了...。
第十二集
  台灣光復以來,為了開發大甲溪的水力和森林資源,在大甲溪中游以下陸續建起了大型水壩,把流動的溪水完全截住,變成靜止的水庫,而中橫公路也在1960年通車,榮民、平地人、與原住民三大族群在山上開始了密集式的經濟發展。從1969年到1974年短短的5年間,大甲溪上游集水區人口由原本6000人暴增了七倍,而果園面積也增加一倍。40年來,許多人在這塊金蘋果傳奇的發源地淘金致富,卻在今天,對這塊已經開發過度的土地失去了信心。冷清的梨山車站,有幾許無奈幾許失落,但也可以用另一種冷靜的心情,在歷史的縱深中,尋找土地受傷的答案。
第十三集
地震來了、房子倒了,倒塌的房子混雜著破家具及垃圾,最後去了哪裡? 九二一地震之後,產生了3000萬公噸的建築廢土,這樣龐大的廢土量,是平時台灣營建廢土的兩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在地震之後以緊急命令的方式設置了許多廢土臨時棄置場,然而這些廢土棄置場的位置是否適當呢?走進中部的山間小道,原本的山谷被填進數十公尺深的廢土、良田一夕間成為廢土場、除了部分位於台糖或軍方的公有地外,有更多廢土場位於河川地,甚至是集水區之內。在官方列管的廢土場漸趨飽和之際,也有更多零零星星的廢棄土猶如打游擊戰的方式到處流竄,形成災區環境問題的隱憂。 對於環境的危害,地震之後廢土的不當處置,可能比地震本身帶來的傷害還更嚴重!我們走訪中部地區廢土場的結果,發現廢土場不但對附近居民的健康有直接的影響,位於集水區範圍之內的廢土場,更有危害大台中地區居民飲水安全之虞。而我們喝的水就這樣從倒滿廢土的河岸流過!填倒在山谷間的大量廢土,是否在梅雨季來時又將成為新一波的土石流? 如果廢土會說話,廢土會想對人說些什麼呢?本集從廢土的觀點,看人處理廢土、對待土地的態度。
第十四集
  潭南村,一個陌生又遙遠的地名,在921大地震之後,她的位置和處境,被清楚的看到了。這個純粹由布農族卡社群組成的山谷村落,他們的祖居地原本在丹大的深山裡,在日據時代的化番政策下,整個部落被遷移到日月潭的南方。雖然和日月潭只有咫尺之遙,但日月潭的水,卻無法映照出潭南的容顏。數十年來,這個信義鄉最小的邊陲村落,產能貧乏、資源孤立,只能跟隨外界的節奏,調整部落產業機能的步伐。921之後的潭南部落,正在重新面對自己的位置,從新在自己的土地上,檢視部落的過去與未來。
第十五集
921地震,帶走草嶺村29條人命,山形地貌走了樣,原來堀山上的土石也無賴地癱在雲林縣與嘉義縣的交界上,阻斷了清水溪的流路,不到十天的時間,形成了一池新的草嶺潭。這面湖水淹沒了主要的觀光景點「草嶺十景」,但卻換來一個世界級的堰塞湖。原來靠山吃飯的農人們,現在得重新適應新的環境,想辦法利用這一池湖水,畢竟這是維持他們生計的唯一出路,只是不知道這池湖水能留住多久,而接下來的雨季和颱風,是不是會再一次斷絕他們的生路。
第十六集
地震後再到草嶺觀光,除了滿滿的飯店招牌外,還多了幾處觀光景點的招牌--「大走山碼頭」、「遊湖看走山」、「921大走山」,當所有災民還在埋怨政府的救災政策時,草嶺村民早就拾起悲情做起地震的生意來了,甚至連地震當天的受難經驗也成了觀光說詞。地震當天晚上,瞬間連人帶房子從雲林縣飛到嘉義縣的簡英造,在觀光遊程中,成了觀光客好奇的焦點。神農飯店的司機兼解說員簡英造,面對觀光客好奇的詢問,也會客套地解說一番,問到被觀光客要求回憶當時發生情形會不會心痛時,簡英造說:「沒辦法,為了生活又從事服務業只好這樣做!」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