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館藏資料查詢 > 詳細資料
借閱次數:


我們的島 資源回收系列

  • 點閱:517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第一集

近年來,廚餘回收儼然已形成一種民間自主的風氣;從北到南,從都市到農村,大家彷彿如夢初醒般,發現廚餘回收的好處。「將廚餘變黑金」,這潮流一步步從個人、民間社團,推展到地方政府,也因為這股風氣來自民間自主嘗試,所以各自摸索出不同的方法,形成眾聲喧嘩的景象。
本集介紹目前台灣廚餘回收成效顯著的幾種嘗試。包括最早在台北市推動廚餘回收的主婦聯盟、介於都會與農村型態之間的宜蘭環保聯盟。我們也報導有機農民鍾茂樹的嘗試,以及從廚餘的去路著眼,由環保人士劉力學與台大農化系教授吳三和,共同在汐止合作廚餘堆肥的經驗。
第二集


「封面故事-綠色煉金術」單元:台灣身為一個地狹人稠的海島,更需要注意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議題。因為台灣實在沒有本錢,去忽視各類廢棄物所延伸的問題。
「人與自然:楓樹-廚餘心法」單元:一般的社區營造,大多是從文史、空間或產業切入。位於台中市的楓樹社區,卻是以環保聞名。楓樹社區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廢油和廚餘的再利用;許多社區紛紛以楓樹社區,作為學習的對象。但是,最近楓樹社區因其大力推介的廚餘做法,額外引伸出新的問題,並未達到環保的目的。
「看守台灣-葬在高崗上」單元:什麼樣的風水才能庇佑子孫大富大貴、飛黃騰達?當我們身在擁擠窄小的生活空間,感嘆台灣的地狹人稠時,是不是應該要開始勇敢地面對殯葬的現代思維與管理?
第三集


「無價的消費」單元:我們消費的種種商品,許多皆可回收,進入回收體系,再製成可以再利用的資源;在再製的過程中,其實我們也付出相當大的環境成本!我們每一次消費,有沒有確實估計---我們全部付出的價錢有多少?
「人與自然-企業作環保」單元:一項物品從商品變成垃圾,再進入回收體系中加以回收成資源,似乎已蔚為潮流。但是下游的回收體系,永遠趕不上垃圾產生的速度!從上游開始做環保的規劃,是更重要的課題。
「看守台灣--椰油海灣」單元:當蘭嶼美麗的椰油海灣,可能遭到工程的破壞時,蘭嶼的居民紛紛反對河川局的施工方式。但是為了維護兒童上學的安全,如何做到兩全其美呢?
第四集


「封面故事-淡水河垃圾地圖」單元:十年前沿著淡水河走,會看到河邊都是垃圾,後來許多垃圾被移走,取而代之的美侖美奐的河濱公園。但長久累積的成果,至今我們仍可看見過去殘留的垃圾,在淡水河畔,訴說著過去一段難忘的歷史。
「人與自然-都市靜脈之旅」單元:如果將都市看成是一個有機體,如果它也有動脈與靜脈,那麼,清潔隊與拾荒者,就是扮演著血球的角色。
第五集


「封面故事-在綠草如茵背後」單元:三峽垃圾掩埋場封場後,經過兩年多的善後復育工程,原本臭氣熏天的垃圾場,在投入三千多萬的經費進行善後工程以後,環境加速改善,污染情形大有改善,垃圾山已成為一座小山坡......。
「人與自然-海洋大掃除」單元:近百位潛水人士,趁著遊客量減少的時候,在寒冷的冬天下海,為墾丁海域做一次「年終大掃除」。當海底、沙灘的垃圾日益增加的時候,維繫墾丁命脈的沙灘,沙灘上的沙子卻嚴重流失,墾丁的沙子跑到那裡去了呢?
「看守台灣-衣生衣事」單元:在台北市有一種綠色的街道家具,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就是「舊衣回收箱」。這些佇立在街頭的箱子,彷彿是都市人的另一種衣櫃,集中了來自四面八方、被主人打入冷宮的衣物。你是否曾經想過,這些被你拋棄的「糟糠之衣」,在離開你的衣櫃之後,又展開了一種怎樣的旅程呢?
第六集


「廢塑膠的春天」單元:在塑膠製品來不及被大眾了解的情況下,似乎成為萬惡不赦的全民公敵。然而,近幾年在「垃圾費隨袋徵收」的施行,及資源回收觀念日漸普及的情形下,同樣是塑膠廢棄物,有些材料的塑膠,命運已經跟往常不一樣。
「山水的故事--雪鄉合歡」單元:合歡山---台灣的雪鄉,在一片柔白的雪花世界中,贏得許多遊客的讚賞。但是合歡山不僅只有白雪的美景,更藏著許多綠意昂然的生態景觀,在孤冷的高海拔山區裡,堅毅地生存著。
「人與自然--搶救史前記憶」單元:南科--南台灣未來最閃耀的科技重鎮,就在這先進的電子廠房之下、地底六、七公尺深的地方,一個四千八百年前的聚落,正在眼前展開。
「看守台灣--世紀之毒」單元:焚化爐戴奧辛排放的疑慮,讓焚化爐週遭的居民,生活在憂慮之中。然而,台南市鹿耳門顯宮里的居民,卻不知不覺遭受戴奧辛與汞污染長達數十年!在這裡稍加打聽,你就會聽到某人罹患癌症的事情......。
第七集

◎十萬泡水車
還記得去年九月的納莉颱風吧?   台北市的垃圾堆有一層樓高,各式各樣的垃圾,可回收的不可回收的全都堆在一起,光是台北市的垃圾,一度累積到十萬噸以上,十萬噸的垃圾到底是多少?足以將一座容納15000人的體育場填滿。號稱「台灣錢淹腳目」的台灣人,初嘗「垃圾淹腳目」的滋味。  
下了49個小時的雨,淹沒超過十萬輛的車,在科技公司上班的徐信義,就是泡水車的苦主之一。這一部CEFIRO2000C.C.的車,是徐信義精挑細選,犒賞自己辛苦多年的第一部車,假日還可以載孩子老婆到郊外遊賞。沒想到才開了一年多,愛車成了泡水車,說起當時的情形,徐信義仍然難掩激動,現在只要 雨稍微下大一點,免不了擔心,總得到地下室巡視好幾回。  
除了徐信義,其他的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輛車哪裡去了?泡水車又是如何被處理的呢?最後它又變成了什麼?其實這些問題已經問了很久,一直到今天才看到汽 車屠宰場的真面目,也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3月31日五級的地震,使金融大樓的鋼板掉落,讓人觸目驚心,這些建築用的鋼骨,其實就有汽車廢鐵的元素在裡面,無用的鋼有可能再被回收,成為製鋼的一級廢鐵。  
◎廢車何處去?
廢車廠的阿智接到民眾打來的電話,開著拖吊車來到一處鐵工廠,遞了三千塊給車主,準備將鍾姓車主開了二十幾年的車拖回處理廠。回到處理廠,阿智用堆高機 將廢車架高,先是找到油箱,讓殘餘的油傾洩出來,阿智說一台汽車裡面的油都可以再回收,包括輪胎,也可以拆成輪胎外圍與鋼圈,鋼圈可以當成廢鐵回收。  
其實可以回收的還不只這些,一台廢車,除了外表較不起眼之外,大部分汽車內部的零件都可以回收,像引擎、油箱、變電箱、水箱、馬達、車門、後照鏡等 等,這些東西,依新舊與廠牌的差別而價格有所不同,從幾百元到上萬元都有。來自奈及利亞的馬克,就是為了收買這些在台灣已經報廢,但在奈及利亞還戡用的廢車零件,而長住在處理廠旁邊。主要收集的零件,大部分是裕隆、福特等汽車的引擎,問及馬克這種生意是否有賺頭,他用流利的中文說:不錯,不錯!唯一支出較 多的部分就是運費,他說,有時給了運費,所賺的錢少了很多。  
◎誰把汽車變小了
在所謂的汽車屠宰場(處理廠)將廢車「殺」(台語)過,各部分值錢的五臟內腑(指零件)都挖出來後,剩下的車殼得送到另一個廢車碎解廠。大批車殼壓縮之 後,經過磁選風選等系統,將鐵、鋁、銅等金屬分類,分送各個需要的下游回收商再製成有價的商品,而碎鐵則將送到鋼鐵廠成為煉鋼的下腳料。
一台廢車從拖吊到屠宰場拆解都還是完整的車體,到了粉碎廠則成了一片片小小的鐵片。為什麼得這麼大費週張的處理呢?這跟我們的環境有什麼關係?根據環 保署統計,去年廢汽機車有68萬輛,目前台灣共有199家廢車拆解場及2家粉碎分類廠。而光是高雄區一家最大的廢車場(綠化環保工程公司),去年處理高雄 地區的廢棄機車和廢汽車就有75,000輛,可見其市場之大。這些廢車若不及時處理,也會阻礙交通,影響市容。
◎無敵鐵金鋼的製造過程
跟著運載廢鐵的車來到震台鋼鐵廠,震台在高雄這個重工業區並不起眼,與其他鋼鐵廠比較起來規模也不算大,不過,站在電弧爐旁邊,看到鋼鐵工人爬上爬下, 全身除了露出來的眼睛是乾淨的以外,其他部分或多或少都覆蓋了一層黑塵,站在他們身後,依然可以感受到,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送進來的碎鐵混合其他一級廢鐵,倒入電弧爐中,由於電擊棒內雜質太多,使得電爐黑煙直冒,發出的巨大聲響,比地震時大樓搖晃還可怕,攝影師離得遠遠 的,深怕被波及,為了拍攝鋼鐵製程,我們必須待在廠內,不良的空氣、攝氏1600多度的高溫、以及一些巨型高危險性的機器,使我們馬上想逃離,而這些鋼鐵 工人,卻沒有其他選擇。下了三次料後,經過大約一個小時,碎鐵淬煉成一鍋鋼水,鋼水冷卻後,即變成一根一根火紅的鋼胚,軋剛之後,鋼胚又變成鋼筋,而這些鋼筋就是在建築界主要的建材。
◎廢鐵變黃金
一個鋼鐵廠,一天生產的爐數大約是三到四爐,而一爐需要80噸廢鐵,產生的鋼筋,一爐有超過7000萬的產值,而這還只是一個小型鋼鐵廠的產值。不只是 廢鐵,其實在台灣許多的廢棄物都能回收再利用,致富之道,不是簽樂透彩,而是投入回收體系,說不定你也可以創造一個黃金傳奇。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