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館藏資料查詢 > 詳細資料
借閱次數:


中國針灸學 China Zhenjiuology

  • 點閱:108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第一輯 概論 本輯介紹中國針灸學的歷史、現狀、基本內容和學習方法。  以國際針灸學員的學習和教師的講授、指導為主線,由針灸臨床見習引出「針」、「灸」、「經」、「穴」的基本概念;通過古今針灸經穴的圖像和模型實物,介紹經絡俞穴的發展過程;從大量文獻和文物,介紹歷代主要醫家扁鵲、華佗、皇甫謐、孫思邈、王惟一、滑伯仁、楊繼洲、李時珍等有關針灸學術的成就和著作;以點穴示教,介紹經穴的學習方法;從博物館、臨床見習展示針具的起源和演進,灸法的起源和演進,現代針灸方法的應用等。
第二輯 經絡  經絡學說是針灸學的基礎理論,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已有系統論述。本輯重點介紹十二經脈 ( 包括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 的循行路線,主要病變及主治病證;奇經八脈 ( 包括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 ) 的循行分布、主要病變和主治病證。同時,還簡要介紹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十五絡脈的分布範圍和主要作用。通過影像演示和特技手段,使學習者對經絡系統有一完整的概念。
三輯 腧穴 (一) 俞穴是針灸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本輯開始至第五輯既要介紹有關穴位的基礎知識,包括穴位定義、分類、大小深淺、取穴法等,重點選擇介紹152個臨床常用穴位的部位、主治病證、刺法與針灸操作。 全部真人點穴,規範演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審定採納的國際標準針灸穴名為準,按漢字、漢語拼音打出字幕。 本輯重點介紹任脈穴、督脈穴、手三陰經穴和手三陽經穴共60穴。
第四輯 俞 穴 (二) 本輯重點介紹足陽明胃經穴、足太陽膀胱經穴和足少陽膽經穴共 58穴。
第五輯 俞 穴 (三) 本輯重點介紹足太陰脾經穴、足少陰腎經穴、足厥陰肝經穴和經外穴共 34穴,並按十四經循行次序複習總結學過的152個常用穴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並按解剖部位進行複習。




第六輯 刺 法 (一)  本輯主要介紹毫針刺法。前半部包括毫針的構造、規格、選擇和修藏,針刺的練習方法,常用體位,常規消毒和高壓消毒,重點突出進針方法、行針基本手法、針刺角度、深度、留針、出針,以及針刺手法測定儀情況。 後半部著重介紹針刺過程中的異常情況,如暈針、滯針、彎針、斷針、血腫等,闡述症狀、發生原因、處理辦法和預防措施,強調了針刺的注意事項。
第七輯 刺 法 (二)  在這一輯中,分別介紹三棱針、皮膚針、皮內針、電針、水針、頭針、耳針和針刺麻醉的基礎知識,如針具、操作方法、適應症和注意事項等。 在頭針部分,閘述了頭與經絡臟腑的聯繫,十四個常用頭穴的分布和主治、操作 要求。 在耳針部分,介紹了耳與臟腑經絡的聯繫、耳穴探查法等。

 



第八輯 灸 法  本輯首先介紹什麼是灸法、施灸的原料、艾絨優劣等級和存放要求。重點介紹灸法的種類,包括艾柱灸、艾條灸、溫針灸、溫針器灸、天灸、燈火灸等的具體操作,以及施灸順序、補瀉、灸法作用、適應症、禁忌症、灸泡和灸瘡的護理,對於民間常用的胡椒灸、黃土灸、黃蠟灸、長蛇灸等也有生動的示範。 後半部附篇拔罐法主要介紹罐子的種類、拔罐方法 (火罐、水罐、抽氣罐)、拔火罐的操作方法(投火法、閃火法、貼棉法、架火法、滴酒法)、臨床運用、適應症,注意事項和水泡的處理。
第九輯 內科證治 (一)  從本輯開始至第十二輯為針灸證治總則和內科常見治療效果較好的 27個病證的證 治各論。每個病證均有病因、分型、辨證選穴處方、操作手法、治療次數和療程介紹。採用人體實際取穴,由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示範。本輯總則部分,強調針灸治病必須在 中醫理論指導下辨證施治,處方配穴,介紹三種選穴原則、五種配穴方法、八種特定穴的應用。 接著介紹內科四個病證: (1)中風半身不遂(三型),(2)眩暈(三型),(3)頭痛(三 型 ) , (4) 面痛 ( 即三叉神經痛 ) 。
第十輯 內科證治 (二)本輯共介紹八個病證的證治: (1)眼喎斜(一型), (2)痺證(四型),(3)漏肩風(一型), (4)腿股風(即坐骨神經痛,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 (5)腰痛(三型), (6)脅痛(四型),(7)胃下(即胃下垂), (8)男性不育(只介紹精子數少不易受精的病證,三型)。
第十一輯 內科證治 (三) 本輯共介紹八個病證的證治: (1)感冒(二型),   (2)咳嗽(四型), (3)哮喘(四型)。(4)失眠(四型), (5)心悸怔忡(五型), (6)臟躁(二型), (7) 痿證 ( 三型 ) , (8) 癃閉 ( 三型 ) 。
第十二輯 內科證治 (四) 本輯共攝錄七個病證的證治: (1)胃痛(五型),(2)嘔吐(三型), (3)泄瀉(四型),(4)便祕(四型), (5)消渴(四型),(6)陽萎(二型), (7)遺精(二型)。
第十三輯 婦兒科證治 婦科包括: (1)月經不調,(2)痛經,(3)閉經,(4)崩漏,(5)不孕,(6)胎位不正 , (7)乳少等七個病證。 兒科包括: (1)遺尿,(2)疳積,(3)小兒麻痺後遺症等三個病證。 各證均分概述、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則、處方穴位、方義等,選擇典型病例 示範操作,使學者易學易懂,掌握要領。




第十四輯 外傷及皮膚科證治 本輯選擇針灸療效較好的十種病證介紹: (1)風疹(蕁麻疹), (2)疔瘡,(3)痺腮(流行性腮腺炎),(4)乳癰(急性乳腺炎),(5)腸癰(闌尾炎),(6)痔瘡,(7)扭傷(軟組織損傷),(8)筋結(腱鞘囊腫),(9)丹毒,(10)蛇丹(帶狀泡疹)等。 每種病證均說明病因、症狀、辨證分型、治療法則,選用腧穴,刺灸具體操作方法。力求簡便易行。
第十五輯 五官科及其他證治 針灸治療眼、耳、鼻、喉疾病同樣也有良好效果,可補充藥物治療之不足,增添防治疾病的手段。 本輯第一部分介紹六種五官科疾病的證治: (1)近視眼,(2)目赤腫痛,(3)耳鳴耳聾,(4)鼻淵,(5)咽喉腫痛,(6)牙痛。 第二部分敘述四種近代才被人們普遍重視、運用傳統針灸手法 (包括耳針療法)療效良好的: (1)戒煙,(2)戒毒,(3)美容,(4)減肥等問題。
第十六輯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即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交錯地分佈於十二經脈之間,溝通了十二經脈的聯繫,並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蓄溢、滲灌和調節作用。本片介紹了奇經八脈的循行分佈、作用功能、主治病證和臨床意義。
第十七輯 氣街四海 街即路徑的意思,海為百川之宗。中國古代醫家依據「天人相匯」的觀點,認為人體也有經絡之氣運行和匯聚的氣街,有髓海、氣海、水穀之海和血海等四海。氣街四海理論是針灸臨床異病同治的理論依據之一。 本片介紹了氣街、四海的概念,四海的主要部位、作用及主要輸注部位的穴位。 並根據氣街四海理論,介紹了震顫麻痺、乳癖 ( 乳腺增生 ) 心痺、脅痛 ( 肋間神經痛 ) 、石淋 ( 泌尿道結石症 ) 、閉經溢乳 ( 特發性高泌乳血症 ) 等常見病的辨證、治療。
第十八輯 腧穴 (四) 本輯收錄了《中國針灸學》腧穴 (一)(二) (三)之外的六十三個穴位的取穴部位、主治和刺灸法,按頭頸部、胸腹部、肩背部、上肢、下肢的分佈分別排列。 前後四輯【俞穴】共收錄二百一十六穴,包括「國際針灸專業人員水平考試大綱」規定的全部經穴,以及應知應會或前十五輯【臨床證治】部分出現的常用穴位。
第十九輯 慎針穴位的解剖 在許多針灸經典著作中,都有關於「禁針」的論述。所謂「禁針」就是應慎重進針的穴位,而這些穴位對某些疾病又有顯著的療效。 本片著重敘述應慎重進針的 12個重要穴位的形態結構特點、神經支配即其中樞節段分佈、穴位周圍的毗鄰結構,以及臨床上應掌握的針刺深度、方向角度和操作方法,以免由於不熟悉解剖盲目針刺而發生意外。 這 12個穴位是:睛明、承泣、四白、人迎、頸臂、缺盆、肩井、天突、風池、風府、 門、心腧。
第二十輯 古典針法 本片是毫針刺法和常規針刺方法的提高,重點介紹了【內經】、【難經】等經典著作中歷代名家在針灸學術方面的獨特見解和鮮為人知的針刺方法,以及對後世影響頗為深廣的針術內容;有理論閘述也有實際操作示範。 例如:【內經】【靈樞、官針】篇記載的九刺、十二刺、五刺和針刺補瀉手法,【難經】的補瀉分清營衛、針刺結合俞穴特性,【金針賦】的下針十四法、飛經走氣四法和治病八法,以及【針灸大成】的楊氏針法等。
第二十一輯 針剌補瀉手法 針灸臨床療效固然與辨證準確、選穴精確密切相關,而講究針刺手法,深入研討補瀉問題,常能挽危急,起沉痾,變疑難為易治,提高治療效果。南京中醫藥大學院針灸系楊長霖教授,積數十年經驗,綜合分析、改進、闡明了古代多種單式手法,給予定性、定量、區別輕重刺激的規範性。 本片重點介紹了徐疾法、捻轉法、提插法、留針法、呼吸法、開闔法、九六法、 搖擺法、盤旋法和迎隨法等十種手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具體操作。
第二十二輯 耳穴的診斷與治療  耳穴診治法是中國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研究證明,耳廓具有反應人體全部資訊的功能。耳穴診斷治療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理論體系,別具一格的新科學。本片在耳穴診斷部分重點介紹了視診法、觸診法、電測法和耳穴辨證。耳穴治療部分介紹了國際上最常用的毫針法、貼壓法和按摩法,以及埋針法、電針法、藥物注射法、激光法、貼磁法、放血法、耳夾法、梅花針法等。通過病例示範,講述了耳穴治療的方法、步驟、療效和取穴原則。
第二十三輯 眼針療法   眼針療法是遼寧中醫藥大學院彭靜山教授在漢代華佗「觀眼識病」學術思想的基礎上首創的一種新的針灸療法。它是以【易經】的陰陽八卦、中醫眼科的五輪八廓和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觀察眼球結膜絡脈變化為診病手段,針刺眼周八區十三穴治療,具有簡便易行、療效迅速的特點。 本片系統介紹了眼針療法的理論基礎,眼周穴區的劃分和定位,觀眼識病,取穴 和配穴,針刺方法和注意事項,臨床適應症及療效,以及眼針治病的機理等。
第二十四輯 顳三針和圍針法   顳三針是在顳部的一定部位進針,連刺三針,加上有關配穴,用以治療中風後遺症的一種有效方法。本片詳細介紹了顳三針的定位、體位、針刺角度、深度、手法、療程和實驗研究以及舌三針、肩三針、膝三針和脂三針的適應證、針法。 圍針法屬於多針刺法。本片重點介紹中風 CT定位圍針法的針刺部位、針具、治法,以及長針透刺治療偏癱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圍針法還可用於漏肩風、面癱(顏面神經麻痺)和癭(甲狀腺機能亢進)。顳三針和圍針法是廣州中醫藥大學院靳瑞教授總結幾十年臨床實踐經驗獨創的特種針法。
第二十五輯 醒腦開竅法   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石學敏教授在研究古今中外眾多醫家關於中風發病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大量臨床實驗,提出了肝風內動為其標,痰、火、氣、血、虛為其本,陰陽失衡為其樞轉,致使「竅閉神匿」從而製定了理腦開竅滋陰補腎為主、疏通經脈為輔的中風治療原則。 16年中針刺治療中風癱瘓病人萬餘例,系統觀察3207例,治癒率57.8%,有效率達98%。本片詳細介紹了醒腦開竅法的選穴、適應症和作用機理等。
第二十六輯 溫針灸和隔藥餅灸 溫針灸具有針刺和溫和灸的綜合治療作用。適用於陽氣處衰、陰寒凝滯等多種疾病。隔藥餅灸亦為針灸醫家常用的方法。 本片介紹浙江中醫藥大學院高鎮五教授在溫針灸和藥餅灸方面的數十年的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經驗,主要功效和主治病證,在不同季節、體質、年齡、性別、病證、部位的臨床辨證應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等。
第二十七輯 穴位敷貼療法   穴位敷貼療法是一種常用的外治法。選擇一定藥物經製作以後敷於特定穴位,加灸或不加灸,起泡或不起泡,藥物與特定穴位的治療作用結合,以調整局部與臟腑功能,通經活絡,袪風化濕,消炎解毒,止痛止血廣泛用於多種病證的治療。簡便易行,安全有效。 本片介紹了藥物配製、辨證取穴處方、具體操作方法、療程、禁忌和注意事項,以及穴位翻貼療法在哮喘 ( 支氣管哮喘症 ) 、鼻淵 ( 慢性鼻炎症 ) 和其他陽虛型病證的具體應用。
第二十八輯 肩痺症和延髓麻痺 肩痺症,即漏肩風,是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的一種疾病,臨床分手太陰經型、手陽明經型、手少陽經型、手太陽經型、手少陰經型和混合型。本片著重介紹了本病的中醫分型特點和循經取穴配阿是穴、合谷刺法的取穴、配穴、手法。 延髓麻痺,亦稱球麻痺,為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和飲水反嗆的一組症候群,分為肝腎虧虛型、脾虛痰泛型和痰火擾心型。 本片介紹以項針為主的辨證方法治療非佔位性病變所致的球麻痺的取穴和手法。
第二十九輯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並不困難,但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成都中醫藥大學院黃迪君教授認為本病屬中醫「頑痺」,主要病因為人體正氣不足,風寒濕熱毒邪侵襲所致。主張用局部、辨證、針藥並用的綜合療法治療,先後治療總結 305例,急性期有效率達96.5%,緩解期康復率76.3%。 本片詳細介紹了以針灸為主的外治法治療各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則、取穴和操作方法等。
第三十輯 心悸和心痺 第三十輯 心悸和心痺 本片介紹心悸心痺 ( 冠心病心絞痛 ) 的針灸辨證施治方法,包括:心臟的功能,心臟的經絡分布和常用俞穴,常用的刺灸方法 ( 毫針、灸法、拔火罐、穴位貼藥、耳穴壓藥、水針、指挹穴等七種 ) ,辨證施治 ( 八型 ) ,以及預防。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