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館藏資料查詢 > 詳細資料
借閱次數:


打拚 Taiwan 台灣人民的歷史 a people's history

  • 點閱:1348
  • 評分:2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1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2)
  • 引用(0)

第一部影像台灣史
第ㄧ部從冰河時期到現代的台灣歷史
以台灣人民為主體
逼真場景,精采動畫
公共電視歷時5年超級巨獻! 第一部以影像首部以人民為主體的影像台灣史 第一本詳述歷史重建過程的幕後紀實。 【取材選擇.場景重現.服裝考證.視覺特效.造船與造人】
「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是公共電視台歷經五年策劃、拍攝製作的歷史重建節目。製作期間所投入的精神與所遭遇的困難,正印證了台灣人民數萬年來的「打拚」精神,與歷史相呼應,展現同樣的精彩。
以人民為主體 重現打拚精神 光影轉動間的台灣歷史 為了讓身處現代的觀眾走入歷史場景,畫面上每一格的視覺呈現,都是編劇花了半年撰寫劇本,經過人類學學者、歷史學者審核定稿後,再由製作團隊資料蒐集,歷經導演、製片、攝影、美術與影音特效的沙盤推演,從前製討論、分鏡、勘景、修正、複勘、拍攝、動畫製作,到後製電腦合成特效處理,所呈現的集體創作成果。
分集內容:

第一集《島嶼黎明》  台灣,一個跨坐在北回歸線上最大的海島,卻有著和它相同緯度的國家所沒有的幸運。台灣得天獨厚,兼有亞熱帶與熱帶不同的風土,成為許多植物和動物生長的樂園。 毀滅和建造交替,讓台灣成為奇蹟之島,打拼 ─ 也成就了台灣人民的歷史。 台灣人民的歷史,述說著人類歷史洪流裡,一個共存又獨特、分支再匯流的故事,充滿著悲歡離合又不斷打拼、創造奇蹟的多元化發展。  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歐洲商船帶著船堅砲利的優勢,席捲全世界。 1543 或 44 年間 ,一艘葡萄牙商船由澳門出發,準備前往日本,在航程中發現了台灣島,也讓位於東南亞海域的台灣島,有了共通的名字 ─ 「福爾摩沙 - 美麗之島」 ( Ilha Formosa) 。 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台灣島上的人就是這樣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方出出入入,各種生命在此生根發芽,人類在此學習、適應和生存,建構起獨特的生命力。這一切都隨著十七世紀的到來而加快速度,開啟了台灣歷史的序幕。


第二集《福爾摩沙》  1624 年,荷蘭人得到廈門總兵的默許,從澎湖撤退到台灣。那時 台灣本島並不屬於明朝版圖 ,於是荷蘭人二度在大員(台南安平附近)登陸,開始了對台灣 38 年的統治。也由於荷蘭人對台灣的統治,引起了其他各國的不安,西班牙也於 1626 年五月,派軍隊 經過 台灣東北海岸的三貂角灣外海,於社寮島 ( 今和平島 ) 舉行佔領儀式, 1628 年占領淡水,築聖多明哥 塞 ,力圖鞏固西班牙勢力。直到 1642 年,荷蘭取代了西班牙在北台灣的統治地位,結束西班牙在北台灣長達十六年的統治。   經歷了荷蘭人及西班牙人的短暫統治,台灣開始產生全島性的互動效應,進而產生第一個漢人政權,關鍵人物正是充滿傳奇色彩的鄭成功。   歷經荷西到明鄭的統治與開發,台灣已經從原始社會邁入初期的商業與農業社會,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台灣承繼南島文化、文藝復興以降的西洋文明以及漢文化,有衝突、有融合、有侵略、有互助,台灣,也在先民篳路藍縷中,一步一步踏上近代歷史的洪流脈動裡。


第三集《帝國邊陲》  台灣被清帝國納入版圖時,清正值帝國盛世,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太平日子,但是對台灣這個化外之地的小島卻採取了戒慎恐懼的消極治理態度。 1684 年頒布『渡台禁令』,已經渡台的士兵和要到台灣的百姓,都不能攜眷,而且必須要有照單才可渡台。所以大多數人要靠偷渡,才到得了台灣。  靠著大海的阻隔,漢人移民自力救濟地適應著島上充滿挑戰的新生活,凝聚出打拼墾拓又堅毅不拔的生命經驗,代代相傳。   漢人初到台灣時,因不准攜眷,有不少人娶平埔女子為妻,一方面取得土地的控制權,另一方面經由通婚,漢人和台灣原住民在血統上互相融合。


第四集《外海挑戰》  1840 年的鴉片戰爭對台灣而言,是個歷史的轉折點。鴉片戰爭後,台灣門戶洞開,西方的商人、冒險家、傳教士紛紛來到台灣。   台灣社會當時對洋人還抱著懷疑和排斥的態度,身為一個傳洋教的「外國番仔」,走在街上,會被人吐口水、扔橘仔皮,甚至丟石頭。 1875 年,台南地區的白水溪教會準備重建時,即受到地方勢力的對抗,造成長達六年的民教衝突。雖然基督教在台灣各地常常受到迫害,但由於傳教士的努力,教會的影響力還是在台灣逐漸擴散開來。  從鴉片戰爭、牡丹社事件到清法戰爭,台灣不但成為東方與西方各種帝國勢力競相展現船堅炮利的四戰之地,也成為各通商口岸洋行林立的四通之島。隨著島上政權的轉手,無論是漢人或原住民,他們的命運又將有更激烈而戲劇性的變化。 在設省後不到十年,台灣被戰敗的清帝國割讓給了日本。


第五集《烈日殖民》  雖然清帝國統治台灣的最後十年決定把台灣升格為省,並且任命劉銘傳為台灣第一任巡撫,而劉銘傳也想讓台灣走上現代化,但清帝國終於還是放棄了這個當初認為是化外之地的邊陲小島。  依據馬關條約,清帝國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台灣已成為日本領土的一部份,日人則一再藉口台灣的歷史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及社會型態迥異於日本,乃仿效當時列強統治殖民地的方法。


第六集《覺醒時代》  隨著日本帝國對外擴張的腳步, 1930 年代,戰爭陰影逐漸籠罩台灣。為了擴充軍源,日本陸軍招募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隊」,擔任了比日軍還危險、還重要的前線任務。不僅男性上戰場,台灣女性也被動員到戰場擔任看護婦。二次大戰後,接收台灣的國民黨政府又視曾經加入日本軍隊的這批台籍日本兵為敵人,造成台灣兵的迷惘,「我到底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我們到底是輸了?還是贏了?」即使在戰爭結束多年後,這些問號仍然在他們的夢魘中載浮載沉,揮之不去。


第七集《悲劇未央》  1945 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台灣人民初表歡迎,殷切期待,詎料國府接管台灣後,由於公營事業的擴大,超過日治時期的獨佔企業,再加上官場貪污舞弊的作風,外行領導內行,以致經營不善,通貨膨脹失控。經濟蕭條,民生凋敝。社會上盜賊四起,社會上治安惡化暴戾之氣瀰漫各角落。   大陸人與台灣本地人之間,隔閡與摩擦日益加深,民心日漸流失。在一次緝煙衝突中,引發二二八事件,成為台灣歷史上的大悲劇。且深深影響到台灣後來的政治走向。?   由於有九十多萬軍公教人員跟隨著國民黨政府來到台灣,使得台灣的人口結構產生了量變和質變,多元文化的發展又再一次在這個海島上進行相互的激盪和改變,有了更豐富的面貌。


第八集《航向民主》  1970 年代初期,台灣面臨內外的重大變局。對外,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對內,經濟發展逐漸面臨瓶頸,臺灣人民要求擴大政治參與的呼聲日益增高。隨著各項選舉的展開,民主運動益發洶湧,其間發生過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反對運動數度受挫,終而逐漸壯大,最後突破黨禁,促成解嚴。  民主化的進程上,李登輝接著推動台灣省長與總統直選,公元兩千年,台灣在李登輝的手中完成第一次的政黨輪替。民進黨籍的陳水扁以相對多數票當選第十任總統,政黨輪替也象徵了台灣向過去的一黨獨大政治告別。   回顧台灣人民走過的歷史,無論是來自天災,或是人禍,似乎一直是挑戰不斷,折難重重。但是再大的挑戰,再多的折難,亦似乎未曾挫折人民的意志,澆熄人民的活力。


幕後紀實  歷史影片利用重演的形式,可以透過戲劇表現來經營情感的深度,從各種角度鏡位來回顧事件的面貌;而新聞資料畫面也許僅僅捕捉到曇花一現的瞬間,卻足以傳達真實的逼人力量。  回顧整個系列的製作過程,關於歷史解釋的詮釋權總是眾說紛紜,因此劇本也一再受惠各方意見而反覆修改。然而,最重要的影片精神是,無論各個階段統治者態度的風風雨雨,最能夠照顧這塊土地的還是人民,唯有人民對這塊島嶼是用不同方式在愛護,寬厚而且包容,這就是「人民的歷史」。 名人推薦


「歷史一定要想像」 我希望能做到勾起台灣人民對歷史的興趣,瞭解自己的命運,知道現在的台灣是過去許多人走來的辛苦點滴----------符昌峰 導演


「台灣首例結合戲劇來講述史實的作品」 如果問我,身為導演為什麼想接這樣一部作品,我想我的出發點應該是對歷史的使命感!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可以做的事-----導演 陳麗貴


「來不及重建的歷史」 越是多元的觀點,越是讓人瞭解歷史真相,我期待更多的是來自民間的庶民觀點----導演 鄭文堂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