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貝龍指環」描繪了一個相當複雜的故事,不僅由許多世代相疊而成,場景也包括地下地界、人間世界以及神仙世界,華格納的歌劇分別為三個晚上以及一個前夜的節慶而作,總共必須在四個晚上演奏。當理查.華格納的孫子維蘭德(Wieland)重新改編祖父的歌劇鉅作「尼貝龍指環」,以適合戰後德國的演出時,他做了相當大膽的冒險。他像是極簡抽象派藝術家一般,將這齣四連篇歌劇重寫,成為他個人偏愛的交響形式,而不像祖父理查.華格納,似乎想把所有一切都納入音樂之中。維蘭德企圖說服人們理解華格納更現代的視野:在音樂與聽眾之間,不應該有任何的阻礙。指揮家馬捷爾以前總認為「尼貝龍指環」是必須搬上舞台演唱與演奏的一連串戲劇,也認為這套「整體藝術作品」是不可褻瀆的。但維蘭德曾對馬捷爾說:「管弦樂團就是歌劇文本背後所代表的一切,那就是連結華格納歌劇中每個人物之間,彼此一致的默契。」華格納歌劇裡的管弦樂團正是「一切起源之處」。在馬捷爾吸收了維蘭德強調「指環」中管弦樂重要性的觀點後,他曾經灌錄一段長達75分鐘的「指環濃縮版」CD,以管弦樂團的角度呈現「指環」,讓這些雋永的音樂戲劇展現它的魔力,為原本就對音樂部分著迷的聽眾,帶來一個全新的體驗。馬捷爾的指揮,沒有停頓、流暢地行進著,而是依照時間前後排列,一開始是從「萊茵的黃金」的第一個音符,直到「諸神的黃昏」的最後一個合弦為止,其中絕大部分的「指環」音樂主題以各種形式呈現。此外,每一個音符都是華格納原先所譜寫的,維蘭德沒有添加任何過門樂段,也沒有任何重新改寫的動作,相當忠實地呈現「尼貝龍指環」的樣貌。馬捷爾提到他與柏林愛樂合作這首以交響曲式為結構的樂曲時,他說到:「當聽眾聽完這整首無言的「尼貝龍指環」後,他一定會有個想法:如果將「無言的指環」視為整體四齣歌劇的前奏曲,這首作品的確呈現出一個獨特的角度。當然,如果把它當做是認識完整「指環」的作品,我相信這絕對是成功的劇本。為了要實現這個概念,我很榮幸能夠獲得柏林愛樂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