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館藏資料查詢 > 詳細資料
借閱次數:


論語心得

  • 點閱:364
  • 評分:1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7)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1)
  • 引用(0)

【《論語心得》簡介 】 于丹心語:『道不遠人 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世代中國人,它的經典語句,每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全篇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體悟經典的普適智慧。這個世界上的簡單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它們從不表現為一種外在的灌輸,而是對於每個人心靈的喚醒。《論語》中的簡單道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塵埃,正緣於它能讓後世的人,在日益繁盛、迷惑的物質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於因為可供選擇的機會太多而倉皇。受益的人也許「覺」在某一刻,怦然心動,醍醐灌頂;也許「悟」在漫漫歲月,用一生的歷練完成一次不可複製的解讀。《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其中許多經典的詞句是我們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但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現代人該如何解讀《論語》呢?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講壇》,從七個方面,為觀眾朋友講述她解讀《論語》的心得。于丹教授認為,這部曾經影響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今天仍然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來去匆匆。聽聽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您會感到心裡掠過一陣清風,也許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已經預見到了我們今天心中的困惑呢。于丹教授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方面來剖析,讓千年經典化為心靈甘露。 【分級介紹】 第一集 天地人之道《論語》的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溶化於人的內心,天、地、人就會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就變得無比強大。即使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中國人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不是《論語》的思想精華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呢?如今,中國社會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對於現代人來說,兩千多年前的《論語》所包含的思想是否還能閃爍出智慧的光芒?我們又該如何借用《論語》的智慧,來化解我們心中的浮躁和煩悶?在現代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論語》又會給我們哪些溫馨的勸導? 第二集 心靈之道俗話說︰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麼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們遭遇不得意之時,我們應該採取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生活呢?兩千多年前的論語對於我們當今社會生活中的問題能有什麼啟示呢? 第三集 處事之道在現代生活中,如何把握為人處世之道?孔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如何把握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要保持怎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又應該怎樣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第四集 君子之道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裡面做人最經常出現的一個標準就是兩個字“君子”,其實這是我們在今天也經常說到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麼是君子?怎樣才能成為君子而不是小人呢?孔夫子眼中的君子與小人又到底是怎樣的呢?孔夫子還說,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鬥,老戒得。少年時為何要“戒色”?中年時又為什麼要“戒鬥”?老年時“戒得”指得又是什麼? 第五集 交友之道人的社會環境中,朋友是相當重要的,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們最好的環境,你從他的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說交什麼樣的朋友,你也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說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那麼我們又如何來分辨益友和損友呢? 益友和損友對我們的生活和事業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第六集 理想之道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道統的道德理想,而論語中孔子與他的學生們談到理想時,孔子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于丹教授認為,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理想的含義呢? 《論語》中關於理想又有著什麼樣的忠告和勸導?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孔老夫子的觀點與現代人對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第七集 人生之道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為︰“吾十有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認為,這種人生的坐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那麼“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又不惑在何處?“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麼?什麼又叫“六十而耳順”呢?所謂的“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呢?孔子對人生境界的劃分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何在?我們真正能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嗎?我們怎麼做,才能早日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呢?我們真正能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嗎?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